本課程以期中期末考、出席 網上作業為評分標準,不再另請同學報告,特此更正!

Sunday, January 1, 2012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提到意識流作家,愛爾蘭的代表作家便是James Joyce (1882-1941),英格蘭的代表便是Virginia Woolf了。但是我們本學期在課堂上閱讀她的作品,並非為了意識流的主題,而是因為她是近代不容略過,為女性意識喉舌的女文人(Bluestocking)。

我們所選讀的,是收錄於"A Room of Own"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膾炙人口的"Shakespeare's Sister"的那部分。事實上,這是一篇講稿的部份,在將近100年前的一個傍晚,Virginia Woolf對著一群學生,一群女學生,以幾近閒聊的方式,漸漸地聊到女性的才華、女性的機會、女性的經濟能力、女性的教育...然後,突然 莎士比亞的妹妹登場-Judith,可以想見,當時台下的學子聽眾,必當瞠目結舌...

隨著Woolf的講述,我們逐漸得知,Judith早死,Judith不得志,Judith窮困而經常面臨崩潰或瘋狂;Judith名不見經傳,Judith卻在你我之中,Judith得以甦醒於每個路口,Judith便是所有有女權意識的現代女性!如果之前沒有機會接觸這篇佳文,就請大家利用這個機會,看看Virginia Woolf,看看Judith Shakespeare吧!

Saturday, December 31, 2011

A Christmas Carol by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A Christmas Carol (中譯為《耶誕頌歌》或是《小氣財神》)可說是家喻戶曉的西方賀歲經典。一位為人吝嗇的商人(Ebenezer Scrooge),憤世嫉俗+尖酸刻薄,對團圓與過節極盡鄙夷的態度(Bah! Humbug!)。沒想到,就在聖誕夜,死去的合夥人Jacob Marley亡魂現身,告誡他萬萬不可輕人斂財,否則將鬱鬱寡歡、孑然而終。接下來,初一晚上,來了Ghost of Christmas Past;初二晚上,來了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初三晚上,來了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三個鬼魂,各自帶領著他目睹各個不同時空的聖誕節。就在這一幕幕的往事與親情的感動下,Scrooge漸漸地想起,他原本也是個喜愛過節,期盼團圓,嚮往親情的人...最後,他終於感受到周遭的人們 ,帶著無比的溫暖面對他人、面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決心把他的一切與他的店員Bob Cratchit一家人分享,是其小兒子Tiny Tim為己出,以及幫助更多、更多的其他人...

George Gordon, Lord Byron (1788-1824)


在還沒有大眾傳媒與網路的時代,當偶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非是相當相當馳名,否則是無法成為國際巨星的。

在浪漫時期(中國的清朝),英國便出了這麼個國際巨星-Lord Byron(拜倫)。海外遊歷、躋身貴族、一夕成名、爭議不斷。天生的缺陷,激勵了不斷的彌補:才學飽滿、拳擊好手、游泳健將、蓄養珍獸、特立獨行、參與革命、獨領時尚、熱血成軍、病逝沙場...。當遺體運回英格蘭(Byron當時正幫助希臘革命,脫離土耳其帝國的殖民),岸上兩萬名素未謀面的女性黯然慕名弔唁。

Byron佳作多為長詩,如膾炙人口的Don Juan即是。 我們在課堂上僅能淺嘗短詩小品,但仍能一窺Byron之獨到。從娓娓詠美、憤世忌俗、到熱血革命,我們都得以看到Byron截然不同的各個詩人與行動家的面向。

William Blake (1757-1827)

談到浪漫時期,當然是以詩歌為主要文學體裁,而這些詩人,又可細分為前驅、第一代、第二代。

很有道家齊物觀的William Blake,便是早期的前驅者之一(其實前驅也不過兩位,另一位是以"Auld Lang Syne"知名於世的 Robert Burns)。

Blake留名的其實不只詩作,他的真正職業是版畫師,留下了許多線條粗曠,神情肌理樸實的名作,多半以描寫聖經故事或文學作品為主。他自己的詩作,也有多數鑲嵌於版畫之中。

Blake的思想獨到,充分流露於作品之中。他認為人之靈魂與肉體不可二分,互為感應;善惡非不可相容的對立,而是生命之共同需求,缺一不可亦不可能;天真與世故,必交互作用於個人、於人世,如同善惡共同作用於萬物。他也留下了一部有所寄託的(類)末日之作,"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於這部作品中,上述的思想,獲得更有系統的整理,儼然自成一思想體系。

Saturday, December 3, 2011

Jonathan Swift (1667-1745)

說到格列佛遊記,大家的直覺應該是:"咦?童書喔?"然後我的反應是:"冤枉呀!包大人!"

Gulliver's Travels(1726年初版;1735年修訂)名列英語世界當中,最早出現的小說之一,時值satire(諷刺文學)當道的時代,格列佛遍及奇幻世界的遊歷,其實也就是一篇篇尖銳的諷刺作品,對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風氣,以及人心的貪婪險惡,都有不少臧否針砭的評析。

我們上課時,只撿選大家比較陌生的兩部份:空島與智馬國。不過,我還是在此列出全書依序遊歷所到之處,看看是否有之前未曾留意之處,也可供大家日後參考:
  1. Lilliput (小人國)
  2. Brobdingnag(大人國)
  3. Laputa(空島;住滿綺思幻想的"智者",熱愛數學與音樂,面對日常生活幾乎失能), Balnibarbi(空島的地面版,Lagado大學院的所在。學院中充滿瘋狂的學者,有的要從黃瓜裡萃取陽光,有的想把石頭變軟當枕頭,有的要從糞便來判斷會不會謀反...沒錯,就是在諷刺英國皇家學院!), Luggnagg(荒謬官僚島;Lemuel Gulliver也在此處遇見了不死族Struldbrugs,到達80歲之後,由法律宣佈死亡,然後過著死不了,又一直老的無盡/奈歲月), Glubbdubdrib(魔法島;在此處Gulliver遇見當地的招魂師,得見許多歷史上的大人物,使其歷史觀為之丕變。), and Japan(是與史實不同的想像國度)。
  4. The Country of the Houyhnhnms/ Houyhnhnmland/ Houyhnhnmsland(智馬國/慧駒國;此為諷刺全人類之章節;此國中,馬為君子,人為牲畜,牲畜咽嗚作聲,以聲命名,遂得Yahoo之稱,意思為集惡於一身之最低等禽獸。)

Sunday, November 27, 2011

Andrew Marvell (1621-1678)

嚴格說來,Marvell是被歸類為玄想派的詩人,但是他的名作"To His Coy Mistress",又不乏Cavalier Lyricists的口吻,尤其是在第二段,極力鼓吹carpe diem,言死後與精神之不貧瘠,倡現世與肉體之歡愉,再再令人覺得該是騎士派的風格。

其 實,若留意此詩當中的邏輯結構:If (1st stanza)→ But (2nd stanza) → Therefore (3rd stanza),便不難發現這種強調邏輯的寫法(即使多半牽強。記得John Donne的"跳蚤"吧!牠咬了我,又咬了妳,那就算我倆在一起...),便十分符合玄想詩的特色。

不論如何,詩人是玄想派也好,此詩是騎士派也好,這首"To HIs Coy Mistress"可是我們課程安排的重要引子。原因就是接下來,我們就要把重點擺在Cavalier Lyrics上頭,而這首歸類不明又鼓吹carpe diem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引渡橋段。希望大家喜歡。

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John Donne (1572-1631)

John Donne 可算是玄想詩人(Metaphysical poets)中最最知名的一位,尤其是他鼎鼎有名的那句話:"No man is an island" (Meditation XVII)。 之所以稱其為玄想詩人,其實是因為早年中譯的措辭沿用,而與玄想冥思無關。

中文譯名的"玄想"來自metaphysical一詞,然而此處的metaphysical又與哲學中的metaphysics,也就是形而上學有所不同。此字在詩派中的意涵誠如構詞所示:meta意指beyond(超越),而physic意指object(物體)。換言之,詩的命題與意象的選用,往往著眼於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明詠一物,實則意在物外,暗指他方。

以John Donne之作為例,則(細節與邏輯在此略過)圓規詠夫婦恩愛,鬼魅訴情變之怨,鑄幣喻離別之淚,跳蚤邀床笫之歡(天哪!我好適合參加八股科舉哦!)。我們所選定的John Donne精讀作品,便是跳蚤一詩("The Flea")。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玄想詩一般而言,會有些共同的特徵,此處略舉一二(這是從我的老師那裡流傳下來的筆記唷!):

Metaphysical Poetry--

  1. 17th-century poetry of wit and startling extended metaphor
  2. spirit of revolt against the Petrarchan conceit
  3. tendency toward psychoanalysis of the emotions of love and religion
  4. penchant for the novel and the shocking
  5. use of the Metaphysical Conceit
  6. characterized by logical elements
  7. analytical, psychological, disillusioning, bold
  8. form: often an argument